失落的故乡
曲径通幽的小世界,具体而生动。
仿佛遥远的梦境,其中的人好像刚刚离开,只剩下物件。
然而物件之间的关系,炊烟、植物、单车、脚印……则不断暗示着——连绵不断的人的气息。
令人怅然若失的优美细节,进而从高度写实中,抽象出的“疏离”、孤独的精神境界。
可以这样总结,王焕堤与魏斯的共同之处在于:透过日常场景,传达出连绵不断的伤感。这些水彩作品是一曲挽歌。一个时代的挽歌,消失故乡的挽歌。
考察王焕堤所处的“当代”,与所在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,两者的相似性在于他们都正在经历“狂飙突进”似的发展阶段,魏斯的同代艺术家还都在颠覆艺术,标新立异,热衷于抽象和观念;
当下的中国,同样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,乐观主义无处不在,艺术“日新月异”,犹如林立的高楼。艺术家陷入高速发展的迷狂,在艺术上近于偏执地追求独特性,以便接近于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。
因此所谓“失落的故乡”意味着双重的“失落”:一方面地理上的“故乡”正被大规模拆毁,另一方面,精神上的故乡正在被背叛和远离。两重“故乡”都被视为“陈旧”、“衰老”、“不合时宜”。
在喧哗的大背景下,这些水彩画体现出的趣味,刚好与时代“快车道”相反,画家彻底转向更私密化的个人空间——封闭的“故乡”王国,在那里耕耘收获,所谓“躲进小楼成一统,管他冬夏与春秋”。
对这个时代的置疑,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感伤的艺术,如同约翰·伯格对画家米勒的分析:“米勒的怀旧不止是局限在个人方面,怀旧也影响到他的历史观。他对各方宣称的‘进步’抱持怀疑的态度,并认为进步是人类尊严一个潜在的威胁”。
面对故乡的失落,“躲”是一种无奈,也是一种姿态。 |